1. <menuitem id="bn211"></menuitem>
         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
         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

          □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 董捷

         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昨天,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掛出2023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爭先進位圖,詳細列出39項重點工作清單,明確目標任務、牽頭領導、牽頭單位、時間節點等,倒排進度表,持續激發創新發展動能,全力以赴推動全年科技創新再攀新高,展現出這片創新熱土以“四鏈”深度融合鍛強“看家本領”的謀篇布局。

          科技賦能發展,創新決勝未來。此次“掛圖作戰”的39項重點工作任務清單中,涵蓋了打造重大創新平臺、壯大企業創新矩陣、推動產業創新集群融合、營造一流創新環境等多方面內容。

          一條條“看得見、摸得著、能落地”的具體事項,蘊含著科技創新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辯證智慧。聚焦重大平臺建設、人才引進、產業創新集群培育、創新主體培育,園區將以產業生態密集、人才技術密集、資金資本密集的良性循環,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靶向發力。

          用好政策“指揮棒”

          強化平臺“造血”能力

          扎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園區一方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一方面緊扣區域產業發展實際,在此次“掛圖作戰”的年度“任務書”中,就展現了“上天入地”的精心謀劃。

          近年來,園區陸續引進一批全球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研究機構等合作共建科研創新平臺,但也存在發展水平參差不齊、院地協同融合度有待提高等問題。“我們希望依托重大科技平臺,承接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,開展有組織的科研,有力支撐重點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。同時,通過持續強化中科院、醫科院等科研院所引領作用,打造一批平臺高、團隊強、機制活的新型研發機構。”園區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說。

          強化重大平臺科技“造血”能力,園區用好政策“指揮棒”。去年年底,《園區共建研發機構管理辦法》《關于促進園區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細則》更新出臺,引導共建研發機構圍繞園區產業需求,強化資源導入、成果轉化。按照計劃,園區接下來主要從完善政策制定、加強要素流通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等角度出發,筑牢創新驅動的基礎。

          據悉,園區將建立財政扶持資金與機構發展績效掛鉤機制,引導共建研發機構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,強化自身造血功能,逐步實現財政資金“退坡”;通過聯動“一區兩中心”、蘇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,構建從源頭創新到產業化落地的全流程創新體系,并升級打造“園易聯”2.0產業創新集群服務平臺,強化共建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與企業、投資機構、技術轉移機構對接機制,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在園區轉移轉化和產業化。“我們還將搭建共享服務平臺與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合作,建立園區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,進一步推動資源優化配置,為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
          打通難點堵點

         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

          全球首創、國產替代……近年來,園區一批科技型企業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。在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、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新征程上,園區充分凸顯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。

          開發建設29年,園區已集聚科技創新型企業超萬家,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00家,累計培育認定各級“獨角獸”企業(含潛在“獨角獸”企業)180家、各級“瞪羚”及“瞪羚”培育企業742家,上市企業累計61家,其中科創板17家。這兩年,園區科技部門全力引導企業用好用足創新優惠政策,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且依托各類創新聯合體、科技載體平臺,引導企業主動參與科研攻關。在此過程中,規上企業轉化高企難度大、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投入動力不足等難點堵點也擺在了園區面前。

          “部分規上企業專利保有量、研發團隊及投入雖已達到較高標準,但受制于高企申報對于產值和研發費用比例的要求,無法滿足獲評條件。而一部分中小企業處于產業鏈配套端,自主創新需求較低,且研發投入成本高,短期內難見回報,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動性也較差。”園區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說。對此,園區此番謀劃以完善評價機制“破題”。

          具體來說,園區將結合大型制造業企業及小微企業創新特征,不斷優化高企、研發機構考評機制;強化金融支撐,適當降低科技企業融資門檻,擴大對小微企業從事研發投入的支持范圍,還將做好企業引導,通過宣講、培訓等多種形式,提升高企申報人員能力素質,從而有效提高企業通過率。

          事實上,在園區,一個完善的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支持體系,已培育出頭部企業、“專精特新”和隱形冠軍等“雁陣梯隊”。接下來,園區將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,營造最適宜科技企業發展的科創生態,引導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,帶動上下游、大中小、產學研融通創新,加速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并產業化。

          人才資金精準布局

          加速良性循環

          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專家278名,其中創業類占全國7%,擁有“省雙創人才”322人、“姑蘇領軍人才”659人;自2007年在全省率先啟動“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”并持續迭代升級,已累計評選出科技領軍項目2654個……29年來,園區交出了一份人才集聚和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的驕人答卷。始終把人才作為最強驅動,這片創新熱土正搶抓海外人才回流機遇,緊扣重點產業和關鍵技術,開啟一場面向全球引賢聚才的行動。

          這兩年,隨著“一區兩中心”、蘇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的落戶,園區充分借助其對人才的“吸附”作用,深挖“高精尖缺”戰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。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實際,園區將招引人才分為“重大領軍團隊、創業領軍、創業領軍成長、創業領軍孵化和創新人才”五類,有針對性地實施差異化扶持。此外,各種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定期發布緊缺和急需的“人才地圖”,更是雙招雙引的“指南針”。“今后,除了國際精英創業周、金雞湖創新創業大賽、‘校園蘇州日’活動等平臺,我們希望能在市場化引才方面開拓方向,在更廣闊的市場范圍內實現人力資源的調配、整合及優化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
          優質的創新生態,高校院所、企業、人才、資金等要素缺一不可。園區通過設立政府投資基金、推出各類科技信貸產品、探索知識產權融資渠道等方式,不斷加強資金鏈配套。目前,轄區引導基金累計決策參股子基金41支,子基金規模約120億元,投資園區項目226個、金額約30億元;科創投資基金聚焦三大新興產業,重點扶持具有技術先進性、產業帶動性和廣闊市場前景的優質科技項目,一期總規模15億元,目前累計決策項目81個、金額4.8億元;可提供“債權+股權”“線上+線下”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的“園易融”平臺,則實現了企業需求與金融機構24小時全流程在線對接,提升了金融產品投放效能。

          面向未來,園區將高水平推進科技部火炬中心首批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建設,持續完善“一分一池一平臺+兩基金”金融服務體系,推動科技、產業金融良性循環。

          據了解,下一步,園區將持續緊扣國家戰略科技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,堅定不移扛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重大使命,主動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、創新成果轉化能力、創新資源集聚能力、創新人才培養能力,以實際行動鼓勵創新主體和黨員“敢為、敢闖、敢干、敢首創”,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。

          聲明:所有來源為“蘇州日報”、“姑蘇晚報”、“城市商報”和“蘇州新聞網”的內容信息,未經本網許可,不得轉載!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等信息,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并不代表本網觀點,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。
          送健康
          夕陽醉了
          樂享多彩假日
          蘇州制造市集點亮夜蘇州
          我為車狂
          逛車展